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由于现代的世界渐渐变得更加相互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地认识它不断变得更加必要,历史学家的工作也不断变得更加复杂。原始资料激增和知识增加,论据和理论也相互影响。尽管单单总结已知的东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认识的事实基础对于历史的思考却越来越重要。人们有理由感到惊讶,清朝皇帝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推翻之后,怎么能有人这么快得出这个结论呢?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解释,是理解这种思路的一个线索。人们可以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含义为排满的斗争,而不是当成反对帝制的革命。按照这种观点,民国只不过是因为缺少汉族皇帝来名正言顺地代替被推翻的满族皇帝所偶然出现的结果。在袁世凯的心腹人员中,有些人一开始就指望,民国只不过是袁世凯登基时机成熟之前的临时过渡形式而已。恢复帝制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明显的民国不得人心的事实,已在前文中指出,所以白朗匪徒1912年提出拥清口号。在有的省内,因为有为数众多的民众参与,革命的新秩序得以实现;但在数月之后,这些民众(诸如秘密会社)即被清除出权力机关,若进行反抗,就遭到残酷镇压。鲁迅在10年后表明辛亥革命特点,在小说《阿Q正传》中的描绘,也许更具有典型性。起先,阿Q由于其在村里的最下层的社会地位,受了可能发生动乱的幻想所吸引。但是,阿Q所看到的,却都是旧的、受过古典教育的高贵人物,和新的、受过外国教育的高贵人物,都加入革命而携手合作。这里,阿Q感到深深的失望,当其想去参加时,而人家却要他滚出去。阿Q生气地指责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们造反”。……《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一章导言:中国历史中的沿海和大陆外国势力的问题作为小传统的面海的中国条约口岸混合体第二章经济趋势1912-1949年导言:概述人口国民收入工业农业运输政府与经济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第三章外国在华的存在外国的网络体系第一章导言:中国历史中的沿海和大陆外国势力的问题作为小传统的面海的中国条约口岸混合体第二章经济趋势1912-1949年导言:概述人口国民收入工业农业运输政府与经济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第三章外国在华的存在外国的网络体系外交官传教士中国的政府机构经济利益第四章革命后的政治风云:袁世觊时期,1912-1916年意义含糊的革命传统新秩序的结构政党和立宪政府袁世凯面临的几个问题二次革命独裁统治袁的帝制运动第五章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宪政的社会和思想根源北京政府现代银行的政治作用派性和私人关系1918年安福国会的选举宪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第六章军阀时代:北京政府之下的政治斗争和黩武主义第七章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1895-1920第八章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第九章文学的趋势:对现代性的追求1895-1927年第十章1927年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第十一章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第十二章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参考文献介绍参考书目修订后记《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